道德經與人才培養訓練
道德經與人才培養訓練課程/講師盡在道德經與人才培養訓練專題,道德經與人才培養訓練公開課北上廣深等地每月開課!道德經與人才培養訓練在線直播課程(免費試聽)。專家微信18749492090,講師手機13522550408,百度搜索“交廣國際管理咨詢”了解更多。
1.育才之道 ——《道德經》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本章綱要】人的失態源于我們極看重的東西,如利益、榮辱的得失,也取決于內心的空虛度。如果內心空虛,心里沒底,就必然要靠外在的東西去彌補,那么對一得一失自然就極易擔憂,心情又如何能平靜下來?這不如同身體得了一場大病而發生重要變化一樣嗎。因此,老子拿“得病”來比喻“寵辱得失”是非常得當的。
2.成才之道 ——《道德經》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其相去幾何?善之與惡,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望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若嬰兒之未孩,儡儡兮如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兮;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兮。惚兮其若海,望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欲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本章綱要】“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古今中外的歷史經驗證明,凡是組織處于喜氣洋洋、歌舞升平、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候,也許正是“福兮禍所伏”的危機四伏之際;當眾人都慶賀自己有所收獲、有所為的時候,也許正是對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破壞而得來的。因此,做事要“循道而為,以道御術”,如果沒有了“道”,那與忙忙碌碌的螻蟻有何區別呢?只要是有頭腦、有良心、正直、清醒的人一定會對此感到憂患的,因此老子說“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修“道”是寂寞的、孤獨的,在世人眼里更是愚笨的、頑固的,但也只有在寂寞無奈、輾轉反復中,如蝴蝶破繭一般地磨煉,思想才能成熟、感悟才能深刻、人生才能升華。
3.誠信之道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本章綱要】老師的工作首先是:傳“道”,然后才是授業和解惑。從今天管理培訓業的混亂和中國企業在管理上沒有世界500強的現實中,我可以看出來,企業不懂得“道”的重要性,不重視“工”,僅偏好于“術”所致。
4.成王之道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本章綱要】“道”就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須臾不離。這就如同一個歷盡千難萬險、吃盡千辛萬苦的人,在終于登上高山后,接下來不論向任何一個方向,都只能是下山回家一樣。遠行萬里“邯鄲學步”,不如反求諸己、回頭自省,更有得“道”的可能。老子在兩千五百年前所創造的這一“遠”既是“近”的觀點與愛因斯坦所創造的相對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5.專業之道 ——《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不以籌策,善閉者無關楗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無棄人;恒善救物,而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也。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知乎大迷。是謂渺要。
【本章綱要】高手做事如行云流水一般,在旁人還不了解是怎么回事時,他就已經做完了,而且不會留下痕跡。因此高手做事不需要依靠法術,不會去患得患失,而是“未雨綢繆”、“水到渠成”。因此,世界500強從來都把培訓看做是成本最低的企業發展手段。但為什么世界500強在中國不是這樣呢?因為他們不想讓國人的素質和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這也是我在培訓時一再強調的:因為我是中國人,所以我會把自己的全部經驗教訓和心得體會傳授給在座的學員,而外企的專家別說沒有我在管理方面的境界,即使有也不愿意像我這樣做,因為他不是中國人,他不希望看到一個強盛的中國出現在世界舞臺上。
6.用人之道 ——《道德經》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襲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本章綱要】老子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做事要“敬天愛人、循道而為、以道御術”。這是因為老子早就注意到戰爭給托起國家大廈的基礎——人民所帶來的災難。因此,老子說“夫兵者,不祥之器”,“有道者不處”。動武只是“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在人本管理的今天更是如此,不要動不動就罵下屬,在歷史上因責罵和體罰下屬而送命的張飛就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只有讓部屬心情舒暢,才可能有強大的執行力。
7.覺悟之道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故以建言有之: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颣(lèi,缺陷,瑕疵),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禺,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本章綱要】“道”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不為所有人所認識,因為道的外顯與功用恰恰是相反的,真正的大道往往都讓人看不懂。
8.洞察之道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
不出于戶,以知天下;不窺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也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
【本章綱要】什么是高人,就是你不用張口,他就知道你在想什么、做什么的人。為何圣人能如此神通?王家堯老師結合本章內容告訴你答案。
9.相處之道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本章綱要】圣人并不會多說話,表白自已如何的能耐,但為何能“為天下貴”?王家堯老師結合本章內容告訴你答案。
10.為官之道 ——《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是以天下樂推而弗厭也。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本章綱要】“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圣人的名是誰給的?為何天下人都積極推舉圣人,樂此不彼?王家堯老師結合本章內容內容告訴你答案。
11.本色之道 ——《道德經》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唯其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本章綱要】世俗都想接近圣人,因為“一人得道”,能“雞犬升天”,但為何我們很難接近圣人?王家堯老師結合本章內容內容告訴你答案。
12.圣人之道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弗爭。
【本章綱要】為何圣人要全力以赴地幫助他人,“為而弗爭”?王家堯老師結合本章內容內容告訴你答案。
共有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