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心理健康知識培訓
員工心理健康知識培訓課程/講師盡在員工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專題,百度搜索“交廣國際管理咨詢”員工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公開課(免費試聽)北上廣深等地開課!專家微信18749492090,講師手機13810048130。
課程大綱
第一編 心理健康與心理正常的區別與聯系
心理健康:“一種完整的身體、心理和社會的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傷殘(WHO,1948);“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體、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完好狀態”(WHO,1978)
1. 醫學標準:軀體疾病;腦功能失調;心理/行為表現;已發生的精細的分子水平上的變化
2. 統計學標準:根據個體偏離平均值的程度來決定:天才與瘋子
3. 內省經驗標準:病人內省+觀察者內省/比較
4. 社會適應標準
5. 心理學標準
5.1 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原則
5.2 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
5.3 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原則
6. 十種正常的異常心理現象
6.1 疲勞感
6.2 焦慮反應
6.3 類似歇斯底里現象
6.4 強迫現象
6.5 恐怖和對立
6.6 疑病現象
6.7 偏執和自我牽掛
6.8 錯覺
6.9 幻覺
6.10 自笑、自言自語
討論與互動:神經病與精神病
1. 弗洛伊德
1.1 兩個命題
(1)心理過程主要/可以是潛意識的,意識僅僅是分離部分與動作
(2)廣義與狹義的性的沖動,都是神經病與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1.2 五個推斷:
(1)人類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動的動力即“力必多”
(2)“力必多”產生、發展的三個階段: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
(3)心理活動存在于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中,與此對應“本我”、“自我”和“超我”
(4)“本我”、“自我”和“超我”分別按“快樂原則”、“現實原則”和“道德原則”活動
(5)人類具有防止焦慮的能力,即“防御機制”
1.3 三個緣由:“固著”、焦慮、壓抑
2. 巴浦洛夫:“引起機能性神經障礙的兩個條件,一個是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的艱難相遇,即這兩個過程的沖突;另一個是強有力的、異乎尋常的刺激”。如神經衰弱與癔病
3. 馬斯洛:心理異常是由于“潛能”的特征受到了阻礙,是“自我”無法實現的結果
第二編 阿Q的世界——人類的心理防御機制
1. 逃避
1.1 壓抑:“失去的哀傷”,“忘記了最好”
1.2 否定:“眼不見為凈”,“掩耳盜鈴”
1.3 退化:哎喲,媽呀!”
1.4 潛抑:“俄狄浦斯情結”(戀母弒父,從未斷乳),“偷窺沖動”
2. 自騙
2.1 反向:“我的心里只有你,沒有他”;“此地無銀三百兩”;“以退為進”/“口蜜腹劍”;“笑里藏刀”
2.2 合理化:得意時是儒家,失意時是道家”;酸葡萄——“自古紅顏多薄命”,“紅顏是禍水”;甜檸檬——“傻人有傻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知足常樂”;推諉——“愛之深,責之切”,“因為我愛你”
2.3 儀式抵消:“歲歲平安”
2.4 隔離:“仙逝”;“長眠”;“歸天”
2.5 理想化:過高評價
3. 攻擊
3.1 轉移:打狗看主人”;“愛屋及烏”;“不看僧面看佛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3.2 投射:《臨淵羨魚》;“代罪羔羊”;“五十步笑百步”
4. 代替
4.1 幻想:“白日夢”
4.2 補償:“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5. 建設
5.1 認同:“狐假虎威”;“東施效顰”
5.2 升華:將一些本能的行動如饑餓、性欲或攻擊的內驅力轉移到一些自己或社會所接納的范圍
第三編 心理健康的標準
馬斯洛的心理健康標準
1.了解并認識現實,持有較為實際的人生觀
2.悅納自己、別人以及周圍世界
3.情緒與思想表達比較真實自然
4.有較寬廣的視野,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5.有超凡脫俗的本質、靜居獨處的需要
6.有自主的、獨立于環境和文化的傾向性
7.有永不衰退的欣賞力
8.曾有引起心靈震動的高峰體驗、浩瀚澎湃的心靈感受
9.愛人類并認同自己為全人類的一員
10.與為數不多的朋友建立深重的個人友誼
11.有民主風格,尊重他人意見
12.有高度德行,能區別手段與目的,絕不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
13.帶有哲學氣質,有幽默感
14.有創見,不墨守成規
15.對世俗合而不同
16. 對生活環境有時時改進的意愿與能力
健康等級
1. 高度健康:完全符合標準(不到10%)
2.一般健康:心情常愉快,適應能力強,善與人相處,能較好完成同齡人應完成的活動,具情緒調節能力(70%左右)
3.輕度失調:不具同齡人所應有的愉快,與人相處略感困難,生活自理吃力(15%左右)
4.嚴重病態心理:表現為嚴重的適應失調,不能維持正常的工作與生活(不到5%)
心理健康的一般標準
1. 對現實生活具有敏銳的知覺
2. 熱愛生活、他人與大自然
3. 在所處的環境中能保持獨立的安靜狀態
4. 注意基本的哲學和道德倫理
5. 對日常所發生的事情保持興趣
6. 樂于助人,能和一些人建立友誼
7. 能兼容并納,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
8. 工作有創造性,能克服困難
9. 具有幽默感,但又不落俗套
10. 能承受歡樂與憂傷的考驗
健康等級
8-10條者為心理健康
4-7條者為心理基本健康
3條及以下者為心理不健康
第四編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的關系
1.冠心病和A型行為之間的關系
2.原發性高血壓與情緒狀態和人格特點的關系
3.不良情緒對消化性潰瘍的重要作用
4.人格特征與偏頭痛的關系
5.強烈情緒情感與健康的關系
6. 心理健康對身體健康的功能與作用
6.1. 積極的心態和情緒有益于人的軀體健康:當人們心情愉快的時候,身體會分泌出“快樂荷爾蒙”——內啡肽、腦磷酸、多巴胺等物質,這些物質——
(1)具有嗎啡的作用,讓人體產生快感
(2)具有維持體內細胞和器官活力的作用
(3)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6.2. 消極的心態和情緒有損于人的軀體健康:當人們承受精神壓力和情緒抑郁的時候,身體會分泌出大量的“痛苦荷爾蒙”——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物質;此時人體的激素水平比正常值可相差7-34倍,因此會嚴重破壞人們的身體機能
第五編 引發心理與行為問題的生物學與非生物學因素
1. 軀體創傷或疾病
2. 饑餓
3. 性剝奪
4. 睡眠剝奪
5. 噪音
6. 氣候(霧霾)
7. 精神性壓力源
7.1 錯誤認知結構
7.2 長期道德沖突
7.3 個體不良經驗
7.4 個性不良心理
(“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8. 社會環境性壓力源
8.1 純社會性問題
(1)重大社會變革(二胎政策)
(2)重要人際關系破裂(失戀、離婚)
(3)家庭長期沖突
(4)戰爭
(5)監禁
8.2 人際關系適應問題
(1)恐人癥
(2)社交不良
9. 工作組織中的壓力源
9.1 工作本身/條件
9.2 組織中的角色模糊/沖突、任務欠載/超載
9.3 職業發展
9.4 組織結構與文化
9.5 組織中的人際關系
10. 個性特征:遺傳、氣質、性格、人格、性別、早期經歷、年齡、智力、知識經驗、社會地位、情緒、心理承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對事件的認知、態度和行為——從而導致人們的心理問題
11. 社會比較與認知不協調
11.1. 社會比較理論
11.2. 認知不協調理論
12. 社會選擇與心理沖突
12.1. 有限理性
12.2. 后悔的時間模型
12.3. 沉沒成本效應
12.4. 鱷魚法則
13. 生活事件與環境變化
14. 壓力的內省體驗——內心沖突
第六編 導致心理疾病的錯誤觀念與心理誤區
錯誤觀念
1. 人有多大志,能成多大事
2. 只要努力,必能成功
3. 壓力等于動力
4. 追求絕對公平
5. 人生不應該有痛苦,至少我不應該有
6. 追求完美
7. 自我中心(不顧他人)
8. 非此即彼(兩極化)
9. 極端化(偏激)
10. 不合理信念之絕對化要求
10.1 反黃金法則:我對別人好,別人也必須對我好
10.2 黃金法則:像你希望別人如何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11. 不合理信念之過分概括(一點也不關心我)
12. 不合理信念之糟糕至極(我的未來毫無希望)
心理誤區
1. 應該論
2. 尋贊許
3. 自我貶低
4. 自責
5. 埋怨
第七編 什么在困擾中國人的心理
1. 中國人常見的心身疾病
1.1 心血管系統:心慌、心悸、偏頭痛、高血壓
1.2 呼吸系統:哮喘、過度換氣、胸悶
1.3 消化系統:潰瘍、腹瀉、胃炎
1.4 免疫系統: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慢性肝炎
1.5 皮膚表現: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過度出汗
1.6 內分泌系統:甲亢
1.7 慢性疼痛:腰酸背疼、肩部、脖子慢性疼痛
2. 抑郁、焦慮、(心理生理性)失眠
3. 南北差異:北方人飲酒;南方人吸毒
抑郁癥會增加吸煙,而慢性吸煙又會使人更容易抑郁;70%-85%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吸煙
4. 社會巨變:人口流動、都市化、緊張的工作環境和獨生子女家庭等
5. 社會心理:農民工(心理失衡/城會玩)、白領(男怕沒“前途”,女怕沒“錢途”)、獨生子女(421家庭)
6. 性別差異:女性,焦慮癥;男性,酒精引發的問題比婦女高48倍
7. 自殺:全球26%的自殺出現在中國,同時,中國是世界上女性自殺率高于男性的唯一國家
全球心理疾病患者15億人,得到治療與控制的只有千分之一
全世界1.5億ED患者,僅中國就達4000萬,其發病率以每年5%的速度遞增
世界自殺率為10-15/10萬,中國為29/10萬;自殺者中至少有25%的人患有抑郁癥
失學、下崗、婚姻等帶來的心理問題,其人數是精神疾病和自殺人數總和的10倍以上
中國目前有超過1600萬精神疾病患者,受學習障礙、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的17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約為3000萬人,其中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32%;大概有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
心理疾病已成繼癌癥、心腦血管、糖尿病之后的第四大疾病;如果用 “黑”(不健康) “白”(健康) “灰”(亞健康)三色描畫當代中國人,繪出的是一張“鉛灰色”的畫像——中國是一個“灰色”的國度;全民焦慮,社會各階層心理問題呈“雪崩” 之勢
第八編 一般心理問題的診斷
1.以是否有器質性病變作為基礎
2.根據心理活動三原則和精神病性癥狀,與精神病性問題相鑒別
3.分析求助者的內心沖突類型/性質,與神經癥性問題相鑒別
4.分析求助者情緒是否泛化,與嚴重心理問題相鑒別
5.確定求助者心理問題的持續時間、心理、生理及社會功能影響程度
6.形成初步診斷
第九編 嚴重心理問題的診斷
1.以是否有器質性病變作為基礎
2.根據心理活動三原則和精神病性癥狀,與精神病性問題相鑒別
3.分析求助者的內心沖突類型,與神經癥性問題相鑒別
共有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