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心理健康管理培訓
員工心理健康管理培訓課程/講師盡在員工心理健康管理培訓專題,百度搜索“交廣國際管理咨詢”員工心理健康管理培訓公開課(免費試聽)北上廣深等地開課!專家微信18749492090,講師手機13810048130。
課程大綱
第一編 心理學概論
1. 心理學是什么
Psyche(英語:精神)+logos(希臘語:邏輯)=psychology(心理學)
2. 心理學的來源
心理學的父親是哲學,母親是生理學——月老是生物學
3. 心理學簡史
結構主義(馮特)→完形主義(格式塔學派:韋特海默、科勒、考夫卡)
→精神分析(弗安克艾)→人本主義(羅杰斯、馬斯洛)
→行為主義(巴甫洛夫、華生、斯金納)
→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
→認知神經心理學
4. 心理學的基本內容
知、情、意(行)是人類心理/精神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
5. 人類的心理現象
第二編 心理正常與心理健康的區別與聯系
心理健康:“一種完整的身體、心理和社會的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傷殘(WHO,1948);“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痛苦,而且包括在身體、心理和社會方面的完好狀態”(WHO,1978)
1. 醫學標準:
1.1 精神障礙:軀體疾病
1.2 產生原因:腦功能失調
1.3 看得見與能感知覺到的癥狀:心理或行為表現
1.4 看不見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變化:已經發生的精細的分子水平上的變化
2. 統計學標準:根據個體偏離平均值的程度來決定:天才與瘋子
3. 內省經驗標準:病人內省+觀察者內省/比較
4. 社會適應標準
5. 心理學標準
5.1 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原則
5.2 心理活動的內在協調性原則
5.3 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原則
6. 十種正常的異常心理現象
6.1 疲勞感:有原因;持續短;不伴有睡眠和情緒改變;休息和娛樂后即可消除
6.2 焦慮反應:有現實原因(現實性焦慮)并隨事過境遷而很快緩解
6.3 類似歇斯底里現象:多見于婦女和兒童;嚴重者甚至威脅自殺;不成熟所致
6.4 強迫現象:腦力勞動者;辦事認真者;持續時間不長;不影響生活工作
6.5 恐怖和對立:設想高處跳下及跳下去是何情景;該想法很快得到糾正并不再繼續思考
6.6 疑病現象:夸大病癥;聽聞他人英年早逝和意外死亡尤甚;檢查排除后能接受醫生勸告6.7 偏執和自我牽掛:一次性遭遇;片刻疑慮后省悟過來;性質內容與當時處境聯系緊密
6.8 錯覺:經重復驗證后可迅速糾正;如“草木皆兵”、“杯弓蛇影”
6.9 幻覺:如“叩門聲”、“呼喚聲”;心因性幻覺;睡前和醒前偶有體驗
6.10 自笑、自言自語:獨處時發生;但有客觀原因;能選擇場合;能自我控制
討論與互動:神經病與精神病
1. 弗洛伊德
1.1 兩個命題
(1)心理過程(情緒、思想、欲望等)主要/可以是潛意識的,意識的心理過程僅僅是分離部分與動作;
(2)廣義與狹義的性的沖動,都是神經病與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1.2 五個推斷:
(1)人類的生物本能是心理活動的動力即“力必多”
(2)“力必多”自出生時產生、在幼年時期即驅動人的性心理發展,歷三階段:口欲期、肛欲期和生殖器期
(3)人的心理活動存在于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中,與此對應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構成
(4)“本我”是按“快樂原則”活動,“自我”是按“現實原則”活動,“超我”是按“道德原則”活動。
(5)人類具有防止焦慮的能力,即“防御機制”
1.3 三個緣由
(1)“固著”。“性心理”如果在某個發展階段(口欲/肛欲/生殖器期)上,接受的刺激過多或者過少,就會使“性心理”的發展受到挫折即造成“性心理”發展“固著”,并造成未來人格的異常
(2)焦慮。由于“自我”須隨時隨地學習外部世界,以便理性處理“本我”與“超我”間的矛盾和沖突,因此我們體驗著焦慮
(3)壓抑。為防止、抵御和消除焦慮,我們必須克制、壓抑非理性沖動。如果壓抑力量不足,讓沖突、矛盾,或非理性沖破防線,我們就會體驗到痛苦;如果沖不破防御,我們雖然意識不到痛苦,但是并不是沖突和痛苦就會徹底消失,他們只是隱藏到潛意識之中而已。躲藏到潛意識之中的沖突,還要以扭曲的形式變相地表達自己,這樣就產生了異常心理和行為
2. 巴浦洛夫
神經癥和精神病的產生是由興奮和抑制這兩個基本神經過程中的沖突造成的:“引起機能性神經障礙的兩個條件,一個是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的艱難相遇,即這兩個過程的沖突;另一個是強有力的、異乎尋常的刺激。這兩個條件,也正是構成人類神經癥和精神病的原因。”
如神經衰弱(興奮過程中的優勢和抑制過程中的薄弱)與癔病(抑制過程中的優勢和興奮過程中的薄弱)
3. 馬斯洛
“潛能”具有趨向完善的性質和特點;心理異常是由于“潛能”的特征受到了阻礙,是“自我”無法實現的結果。心理異常最基本的表現是“存在焦慮”,即“存在”和“責任”的沖突。由于人的根本意義是人的“存在”,所以“責任”便成為“存在”得以實現的阻礙因素
第三編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的關系
1.冠心病和A型行為之間的關系
2.原發性高血壓與情緒狀態和人格特點的關系
3.不良情緒對消化性潰瘍的重要作用
4.人格特征與偏頭痛的關系
5.強烈情緒情感與健康的關系
6. 心理健康對身體健康的功能與作用
6.1. 積極的心態和情緒有益于人的軀體健康:當人們心情愉快的時候,身體會分泌出“快樂荷爾蒙”——內啡肽、腦磷酸、多巴胺等物質,這些物質——
(1)具有嗎啡的作用,讓人體產生快感
(2)具有維持體內細胞和器官活力的作用
(3)具有提高人體免疫力的作用
6.2. 消極的心態和情緒有損于人的軀體健康:當人們承受精神壓力和情緒抑郁的時候,身體會分泌出大量的“痛苦荷爾蒙”——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等物質;此時人體的激素水平比正常值可相差7-34倍,因此會嚴重破壞人們的身體機能
第四編 引發心理與行為問題的生物學因素
1. 軀體創傷或疾病
2. 饑餓
3. 性剝奪
4. 睡眠剝奪
5. 噪音
6. 氣候(霧霾)
第五編 引發心理與行為問題的非生物學因素
1. 精神性壓力源
1.1 錯誤認知結構
1.2 長期道德沖突
1.3 個體不良經驗
1.4 個性不良心理
(“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2. 社會環境性壓力源
2.1 純社會性問題
(1)重大社會變革(二胎政策)
(2)重要人際關系破裂(失戀、離婚)
(3)家庭長期沖突
(4)戰爭
(5)監禁
2.2 人際關系適應問題
(1)恐人癥
(2)社交不良
3. 工作組織中的壓力源
3.1 工作本身/條件
3.2 組織中的角色模糊/沖突、任務欠載/超載
3.3 職業發展
3.4 組織結構與文化
3.5 組織中的人際關系
4. 個性特征:遺傳、氣質、性格、人格、性別、早期經歷、年齡、智力、知識經驗、社會地位、情緒、心理承受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對事件的認知、態度和行為——從而導致人們的心理問題
5. 社會比較與認知不協調
5.1. 社會比較理論
5.2. 認知不協調理論
6. 社會選擇與心理沖突
6.1. 有限理性
6.2. 后悔的時間模型
6.3. 沉沒成本效應
6.4. 鱷魚法則
7. 生活事件與環境變化
8. 壓力的內省體驗——內心沖突
第六編 什么在困擾中國人的心理
1. 中國人常見的心身疾病
1.1 心血管系統:心慌、心悸、偏頭痛、高血壓
1.2 呼吸系統:哮喘、過度換氣、胸悶
1.3 消化系統:潰瘍、腹瀉、胃炎
1.4 免疫系統: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慢性肝炎
1.5 皮膚表現: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過度出汗
1.6 內分泌系統:甲亢
1.7 慢性疼痛:腰酸背疼、肩部、脖子慢性疼痛
2. 抑郁、焦慮、(心理生理性)失眠
3. 南北差異:北方人飲酒;南方人吸毒
抑郁癥會增加吸煙,而慢性吸煙又會使人更容易抑郁;70%-85%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吸煙
4. 社會巨變:人口流動、都市化、緊張的工作環境和獨生子女家庭等
5. 社會心理:農民工(心理失衡/城會玩)、白領(男怕沒“前途”,女怕沒“錢途”)、獨生子女(421家庭)
6. 性別差異:女性,焦慮癥;男性,酒精引發的問題比婦女高48倍
7. 自殺:全球26%的自殺出現在中國,同時,中國是世界上女性自殺率高于男性的唯一國家
全球心理疾病患者15億人,得到治療與控制的只有千分之一
全世界1.5億ED患者,僅中國就達4000萬,其發病率以每年5%的速度遞增
世界自殺率為10-15/10萬,中國為29/10萬;自殺者中至少有25%的人患有抑郁癥
失學、下崗、婚姻等帶來的心理問題,其人數是精神疾病和自殺人數總和的10倍以上
中國目前有超過1600萬精神疾病患者,受學習障礙、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的17歲以下的兒童和青少年約為3000萬人,其中心理障礙患病率為21.6-32%;大概有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
心理疾病已成繼癌癥、心腦血管、糖尿病之后的第四大疾病;如果用 “黑”(不健康) “白”(健康) “灰”(亞健康)三色描畫當代中國人,繪出的是一張“鉛灰色”的畫像——中國是一個“灰色”的國度;全民焦慮,社會各階層心理問題呈“雪崩” 之勢
第七編 一般心理問題的診斷
1.以是否有器質性病變作為基礎
2.根據心理活動三原則和精神病性癥狀,與精神病性問題相鑒別
3.分析求助者的內心沖突類型/性質,與神經癥性問題相鑒別
4.分析求助者情緒是否泛化,與嚴重心理問題相鑒別
5.確定求助者心理問題的持續時間、心理、生理及社會功能影響程度
6.形成初步診斷
第八編 嚴重心理問題的診斷
1.以是否有器質性病變作為基礎
2.根據心理活動三原則和精神病性癥狀,與精神病性問題相鑒別
3.分析求助者的內心沖突類型,與神經癥性問題相鑒別
4.分析求助者情緒是否泛化
5.確定求助者心理問題的持續時間、心理、生理及社會功能的影響程度
6.形成初步診斷
第九編 神經癥性問題/可疑神經癥的診斷
1.定性評定
2.定量評定
精神痛苦程度:輕度;中度;重度
社會功能受損:輕度;中度;重度
第十編 心理健康的標準
馬斯洛的心理健康標準
1.了解并認識現實,持有較為實際的人生觀
2.悅納自己、別人以及周圍世界
3.情緒與思想表達比較真實自然
4.有較寬廣的視野,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
5.有超凡脫俗的本質、靜居獨處的需要
6.有自主的、獨立于環境和文化的傾向性
7.有永不衰退的欣賞力
8.曾有引起心靈震動的高峰體驗、浩瀚澎湃的心靈感受
9.愛人類并認同自己為全人類的一員
10.與為數不多的朋友建立深重的個人友誼
11.有民主風格,尊重他人意見
12.有高度德行,能區別手段與目的,絕不為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
13.帶有哲學氣質,有幽默感
14.有創見,不墨守成規
15.對世俗合而不同
16. 對生活環境有時時改進的意愿與能力
健康等級
1. 高度健康:完全符合標準(不到10%)
2.一般健康:心情常愉快,適應能力強,善與人相處,能較好完成同齡人應完成的活動,具情緒調節能力(70%左右)
3.輕度失調:不具同齡人所應有的愉快,與人相處略感困難,生活自理吃力(15%左右)
4.嚴重病態心理:表現為嚴重的適應失調,不能維持正常的工作與生活(不到5%)
心理健康的一般標準
1. 對現實生活具有敏銳的知覺
2. 熱愛生活、他人與大自然
3. 在所處的環境中能保持獨立的安靜狀態
4. 注意基本的哲學和道德倫理
5. 對日常所發生的事情保持興趣
6. 樂于助人,能和一些人建立友誼
7. 能兼容并納,聽取各種不同的意見
8. 工作有創造性,能克服困難
9. 具有幽默感,但又不落俗套
10. 能承受歡樂與憂傷的考驗
健康等級
8-10條者為心理健康
4-7條者為心理基本健康
3條及以下者為心理不健康
第十一編 適應與適應能力
1.場獨立性與依存性
2.適應的方式
3.適應所需的基本心理素質
4.提高適應能力的途徑和方法
5.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策略
6.心理適應能力的提升策略
第十二編 積極心態的作用
1.增加克服困難的勇氣;有助創新思維,贏得成功機遇;營造愉快心境以建立自信心
2.六種重要的積極心態:知足、樂觀、陽光、百折不撓、感恩、空杯
3.影響問題解決的心理因素
3.1 問題情境:問題呈現的知覺方式,即個人面臨的刺激模式與其知識結構間的差異
3.2 動機與情緒:在一定范圍內動機的強度和解決問題的效率成正比,動機太強或過弱都會降低解決問題的效率;積極較消極情緒更有助問題的解決
3.3 定勢:也稱心向,指個體以特殊方式從事某一活動的心理準備狀態或傾向
3.4 功能固著:人們把某種功能賦予某種物體的傾向
3.5 醞釀效應:當反復探索一個問題但懸而未決時,將其暫時擱置后反而更易解決
3.6 知識經驗:知識經驗越豐富,越有利于問題的解決
3.7 個性因素:個體的人格差異也會影響問題解決的效率
共有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