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管理與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立
應急管理與安全感提升。社會治理格局下的綜合應急管理不僅要做好傳統應急管理中的減災和救災、地質災害救援、抗震救災、防汛抗旱、安全生產管理和消防救援等非常態時期的、專業的應急管理工作,也要做好非常態的社會安全和風險治理工作。民眾安全感也將是衡量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標。
安全感(security)是社會心態指標中的重要指標,是社會大眾在一定社會環境下對于不確定性和不安全的感受,因此安全感更多的是在強調不安全感(insecurity)。個人安全感是對健康、充足的食物,家庭、工作場所和社區等環境的安全感受;經濟安全感包括金融安全、工作安全,以及個人財產權利、土地使用和個人投資方面是否受到保護;社會安全感強調的是對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等社會保障水平的感受;政治安全感包括公共秩序是否得到保障,政治組織的合法性是否能得到保護,國家安全與否等;環境安全感主要是指社會成員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產生的安全或不安全的感受。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狀況綜合調查”2006年、2008年、2013年和2015年獲得的安全感數據,發現影響民眾安全感的多是那些日常生活中的風險。分析歷年各項安全感得分,發現食品安全感是各項安全感中得分最低的,信息與隱私安全在2006年得分是最高的,但到了2013年就下降明顯,與交通安全的得分接近,排在第三低的位置。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在歷年的調查中都處在較高的水平,2013年開始調查的環境安全得分也不高。
最近十多年,反映社會治安狀況的人身安全感和財產安全感較高,這是政府部門強力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網格化管理取得的成效。總體來說,全國的醫療安全感和勞動安全感有所提高,但不時爆發的醫患糾紛和醫療衛生事件使得人們的安全焦慮難以消除,進一步提升安全感比較難。
2018年7月發生的震驚全國的疫苗事件,再一次引發了全社會的恐慌和對于醫療安全的擔憂。應該以這樣的風險事件處理為契機,從制度上完善醫療衛生制度,提高醫療衛生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確保各環節的有效監督和可回溯,明確管理責任,重視輿論監督和其他社會監督,防范可能的風險,通過信息的公開透明消除群眾的不安全感。多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嚴重,民眾的食品安全感不斷下降;我們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特別是中國北方和西部大面積的空氣污染,使得人們的環境安全感下降。關注社會安全感的特點和變化,研究社會安全感低的原因,并通過社會治理來解決社會安全感反映出的社會問題,努力提升安全感,這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內容,也是應急管理的常規工作。
應急管理與風險治理。災害預防、突發事件預防、災害救援、事故救援、公共安全事故預防及處置和社會穩定等工作都屬于風險治理,風險治理需要面對風險認知、風險管理、風險溝通等方面的問題。目前,社會上普遍存在不當的風險認知,這是許多社會風險的根源,也是風險治理必須首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我們進行的一項風險認知調查表明,人們認為最危險的五種風險源,按危險程度由高到低的順序排序,分別是核泄露、毒氣泄漏、戰爭、燃氣爆炸、核武器,排在之后的分別是傳染病、恐怖襲擊、地震、癌癥和交通事故等。
這表明,人們對那些會對群體生命傷害大的,但發生概率并不高的風險源更加關注;反而會忽視那些頻繁發生的,對個體生命威脅更大的風險源。人們會本能地躲避危險,但卻常常忽略風險。風險不同于危險,風險是危險發生的可能性,每個人受教育程度不同、與風險相關的知識和經驗不同、接觸道德風險的信息不同,這些都會影響個體對于風險的判斷,使得許多高風險被忽略。在公共管理上也存在忽視風險的情況,災害救援、事故應急等方面政府可以緊急撥出專款,但在防范風險方面的常規預算常常不足。在風險治理上要轉變觀念,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以小的風險防范經費支出來節約大的事故應急經費。
人們對現代社會中的許多風險認知不足,其中一個原因是風險事件是通過不同媒體傳播的,這個過程被稱為“風險的媒介化”。在傳統社會中,人們的風險意識主要來自個人或周圍人的經驗,但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對風險的認知、判斷和焦慮主要來自大眾媒體。風險媒介化的過程中會出現風險信息的失真,表現為風險媒介化過程中釋放了錯誤的風險信息或知識,或者風險媒介化過程中的風險信息不足或缺失,這就會產生新的風險。上海踩踏事故就是由風險媒介化過程中信息不足造成的,同樣的還有北京“7.21”暴雨引發的災難。
在這些重大災難之后,應急管理部門開始吸取教訓,如今在特殊氣象條件下,市民會收到風險預警的信息提示短信;在一些重要活動舉辦前,應急管理部門也會提前通過各種媒體發布公告。充分的風險信息起到了預防事故的有效作用。人們的風險認知過程是非常主觀化的,不同的個體對相同的風險信息會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和行為。風險知識和經驗決定了人們應對風險的能力,許多人對新的風險缺乏了解、沒有經驗,由此在面對新的風險時就沒有正確的判斷能力,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或者把風險放大,或者低估風險。
對此,德國社會學家、風險社會理論的提出者貝克指出,風險社會是依賴知識的。因此,應急管理的常規工作應該是通過專業機構來排查風險,編制風險認知地圖,指導民眾進行風險防范,提高社會的風險認知、防范和應對能力。
應急管理相關的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發展出眾多的門類,應用于眾多的領域,也有許多與應急管理相關的研究成果,這些也是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
風險感知(risk perception)是風險研究中一個重要的視角,與風險社會理論、風險文化理論一起成為風險研究的核心內容。風險感知是人們對特定風險的特點和風險的嚴重性作出的主觀判斷,是公眾心理恐慌的重要測量指標。
國內心理學界利用心理學既有的學科體系提出安全心理學的框架,希望從工業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環境心理學和工程心理學相結合的角度進行安全心理的研究和應用,重點研究事故發生過程中人的心理活動特點和規律,研究意外事故發生中人為因素如疲勞、情緒波動、注意力不集中、判斷錯誤、人事關系等的作用,探討減少和避免事故的心理學方法。
建設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目前政府部門、學術界、社會各界需要共同探索的課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社會治理體系中的核心內容之一,是聯結心理學學科體系與社會治理體系的中介和橋梁,是把百年來心理學成果應用在社會治理中,要做到將應用心理學的體系和社會治理實踐雙向完美契合。把社會治理體系與心理學的體系相結合,將心理學的原理、方法創造性地運用于社會治理實踐,在中外學術史上沒有太多可借鑒的經驗,需要進行社會治理理論、實踐和心理學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探索。同樣地,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如何服務于應急管理工作,也需要心理學界和政府部門進一步探索。
交廣國際管理咨詢專家團胡一夫老師(定制課程方案,請私聊微信18749492090)百度搜索“交廣國際管理咨詢”,點擊進入官網www.ftyjxsb.com留言,贈免費《應急管理演練》公開課名額!
看完本文的小伙伴,99%還看了這篇呢《突發事件應對與應急管理培訓》
共有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