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溝通案例
(節選自交廣國際管理咨詢專家團胡一夫老師《有效溝通培訓》講義)
(定制課程方案,請私聊胡老師微信18749492090)
有效溝通案例一:
我們先來看一個發生在美國的故事:
一個替人割草的男孩出價5美元,請他的朋友為他打電話給一位老太太。電話拔通后,男孩的朋友問道:“您需不需要割草?”
老太太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經有了割草工。”
男孩的朋友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花叢中的雜草。”
老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已經做了。”
男孩的朋友再說:“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割齊。”
老太太回答:“我請的那個割草工也已經做了,他做得很好。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
男孩的朋友便掛了電話,接著不解地問割草的男孩說:“你不是就在老太太那兒割草嗎?為什么還要打這個電話?”
割草男孩說:“我只是想知道老太太對我工作的評價。”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只有勤與客戶、老板或上級領導溝通,你才有可能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才能夠了解自己的處境。
有效溝通案例二:
有一位了不起的推銷員,他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對著鏡子給自己一個燦爛的笑容,然后自言自語說:“我要給客戶帶來歡樂。”在如此強烈的使命感驅動下,這位推銷員開始拜訪客戶,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對客戶講一則生動的故事。他十分流利而且輕松地將這個故事講完,他追求的效果就是客戶開懷大笑,只要客戶一笑,他就感覺自己取得了成功。
如果他發現客戶一點笑容都沒有,就會立即發出成交請求,因為他明白客戶對如此好笑的故事都保持這么高的戒心,證明客戶要么是根本就不想達成交易,要么就是希望交易談判迅速開始。如果客戶根本就不想達成交易,迅速開始成交談判能夠有效地節省推銷員的時間;如果客戶希望交易談判迅速開始,那么這樣做正好向客戶證明了推銷員的務實。這位推銷員很聰明,他不但將故事作為打開客戶心門的手段,而且還通過故事來預測成交能否達成。
有效溝通案例三:
有一個秀才去買柴,他對賣柴的人說:“荷薪者過來!”賣柴的人聽不懂“荷薪者”(擔柴的人)三個字,但是聽得懂“過來”兩個字,于是把柴擔到秀才前面。??? 秀才問他:“其價如何?”賣柴的人聽不太懂這句話,但是聽得懂“價”這個字,于是就告訴秀才價錢。秀才接著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頭卻是濕的,燃燒起來,會濃煙多而火焰小,請減些價錢吧。)”賣柴的人因為聽不懂秀才的話,于是擔著柴就走了。
管理者平時最好用簡單的語言、易懂的言詞來傳達訊息,而且對于說話的對象、時機要有所掌握,有時過分的修飾反而達不到想要完成的目的。
有效溝通案例四:
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后想要當甚么呀?”小朋友天真的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么辦?”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后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當在現場的觀眾笑的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著注視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家伙。
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這才使的林克萊特發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甚么要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你聽到別人說話時……你真的聽懂他說的意思嗎?你懂嗎?如果不懂,就請聽別人說完吧,這就是“聽的藝術”:1.聽話不要聽一半。2.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頭。
共有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