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三板斧“揪頭發”詳解
本文新鮮度:★★★★口感:海鮮
- 著名的“管理三板斧”包含哪些內容?
- 阿里巴巴培養管理者的方法對我們有何啟發?
交廣國際管理咨詢專家團:阿里三板斧培訓師(預定阿里三板斧內訓定制企業培訓方案,請私聊企業內訓講師手機號,同微信18749492090)百度搜索“交廣國際企業培訓”,點擊進入官網www.ftyjxsb.com留言,企業管理培訓公司贈您免費管理培訓課程公開課名額!看過此文章的人還看了《阿里巴巴管理培訓神器——三板斧》
在阿里,一個中層的管理者,需要具備三項最核心能力:“眼界”、“胸懷”、“心力”。
如何具備這三項能力?總結出來就是管理的三板斧——“揪頭發”、“照鏡子”和“聞味道”。
其中,“揪頭發”考察一個管理者的眼界,培養向上思考、全面思考和系統思考的能力,杜絕“屁股決定腦袋”和小團隊,從更大的空間范圍和更長的時間跨度來考慮組織中發生的問題。
通俗來講,揪頭發就是把自己拔高到老板的位子考慮問題,不只是坐井觀天。
作為管理者,有的時候你會不理解老板的意思。“揪頭發”的意思是,當你有疑問的時候,一定要把自己抬高一個級別。
比如你是總監,最好就把你的位置移到VP(副總裁)層次上。你想,假如我是這個VP,我該怎么做?你這時會發現一切豁然開朗。
為什么說到了總監以后特別重要的是往上拔一層的能力?為什么需要你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問題?
因為只有這樣,你才會有跟平行部門合作的可能性。否則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地盤上轉悠,這樣是不可能跟別人合作的。
阿里內部流傳的是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是眼界;
其次是胸懷;
最后是超越伯樂。
一、開闊眼界
開闊眼界是指開闊業務上的眼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開闊眼界就要全方位了解自己和競爭對手所處的態勢,并能夠預判競爭對手接下來的行動,這些都需要深嵌入行業和業務。
開闊眼界的訓練方法,最直接是3點:
①深入分析行業歷史與發展趨勢;
②做競爭對手的數據整理與競爭分析;
③做產品及業務的詳細規劃與發展分析。
阿里內部有一個產品大學,基于互聯網經理的能力圖譜,自主研發了近100門課程,以業務方向為導向,采用多元形式,提供綜合培養的方式。
在公開課與專業課的基礎上,阿里建立了ATA技術沙龍,形成重點開放的技術人員交流平臺,旨在挖掘好的、值得推廣的思想、理念、技術等。
同時根據公司重點開展的技術領域,邀請外部嘉賓,引入優質內容以及分享議題,引導相關領域人員學習了解最前沿最新最牛的技術,拓展眼界,促進內部人員的思考和成長。
在這樣的培訓體系中,應用最直接的管理思路就是“教學相長”,給別人說得清楚,才證明你自己想清楚了。
二、訓練內心(心胸)
管理者有強大的內心來管理團隊,敢于直面業務中遇到的問題,遇到事不退縮不怯懦,如何訓練管理者強大的內心呢?
1.尋找管理者內心的力量。
通過坦誠的交流與教練的引導,發現自己成長過程中支持自己的最重要的力量源泉和最有成就感的體驗,并保持這種自我悅納的心態;
2.要求團隊的參與及支持。
這就需要充分的團隊內部溝通,和團隊成員一起探討變化的必要性與可能的方法,最終得到團隊的支持;
3.更高級別管理者的參與支持與資源支持。
上級一定是最重要的資源,好的上級不是來對下屬指手畫腳的,而是當下屬需要的時候可以大力支持,畫龍點睛的;
4.愿賭服輸。
將目標與計劃寫入KPI,在業績考核指標制定的時候,充分地交流,一旦確定,那就愿賭服輸,按照事先的約定來做。
三、超越伯樂
一個優秀的管理者,是通過成就別人來成就自己的,所以一個好的管理者,必須是一個好的教練。
“超越伯樂”在彭蕾和童文紅之間就是最真實的寫照。
童文紅,現任阿里集團資深副總裁兼菜鳥首席運營官,在進入阿里之前,童文紅做過7年物資貿易,進入阿里時已經30歲了,不懂專業、沒有背景;應聘的是行政助理,第一次試沒有被錄用,第二次再試,被安排做前臺。
在前臺工作時,童文紅的認真細致給很多同事留下了好印象:
她會把滬杭之間鐵路車次時間表發給常去上海出差的同事;夏天到了,主動安排咖啡吧進一些冷飲;幫一直打電話找客服的客戶解答一些基本疑問……
一年多之后,彭蕾(阿里巴巴集團首席人才官,兼任螞蟻金服董事長)找童文紅,希望她去做行政部的主管。
當時她覺得自己做不了管理工作,就請他們另外請人。
但是彭蕾幫她分析職業前途的情景:女人事業的黃金年齡是30歲到40歲,如果沒能突破,今后就很難了。
“過去和他們是同事,而且自己是前臺,職務比他們低;現在要帶這個團隊,是非常大的挑戰。”
最后,童文紅認真考慮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決定接受這個挑戰。
“一是要為職業生涯負責,二是阿里巴巴的管理層工作之外和員工是朋友。面對以前的同事現在的下屬沒有架子。”
抱著在一件事情上做到極致的態度,童文紅開始了行政部主管工作。
在培訓與發展中,如何提升超越伯樂,讓管理者愿意培養比自己更優秀的管理者呢?重要的方法有三點:
后備軍機制;專業管理培訓;允許人才流動。
共有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