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企業文化如何實際影響企業在市場的表現?
文/交廣國際管理咨詢專家團培訓師郭丹丹
案例:企業文化如何實際影響企業在市場的表現?(對大小公司分別的影響)
案例1:蘋果與喬幫主
百度搜索“交廣國際管理咨詢”,點擊官網www.ftyjxsb.com留言 或加郭丹丹老師微信13810048130留言 即贈免費公開課名額!
讀過喬布斯傳的都知道,幫主對設計的執著是其他所有電腦公司所沒有的,細到零售店洗手間的指示牌用哪種灰色可以討論上半小時,設計主導工程,而其他公司由工程主導設計,早年的產品甚至經常會被人說喧賓奪主,可體現出幫主對美學的極致追求。
1984年推出的Macintosh,是個人電腦的革命性產品,亦即著名廣告<1984>的那一臺Macintosh。可是正因為Macintosh,成了喬幫主被趕出蘋果的導火線。
當時來說,Macintosh雖是革命性產品,但銷售要比預期低了(好像只達目標的1/10),僅從商業角度來說是一款錯誤時機正確產品,繼續下去只會出現嚴重虧損。(不賺錢的公司,何來錢研發優秀產品?)
皆因喬幫主把精力集中在消費者看不到的電路版,要做得工整漂亮,操作系統細節,機身邊角度數,機身顏色…當然據說和當時幫主和CEO在定價有爭執,幫主認為是定價太高導致銷量太低,這里就不要倒果為因地討論了。
有人跳出來說了:”蘋果以這種價值觀不就成為了今天的市值第一嗎?”,”馬總說的價值觀就是決定一切!做正確的事才會笑到最后!”
僅停留在這個思維層面的實在無知;
其實在<創新者的窘境>已經有相對完整的解釋了:
因為1984年的個人電腦性能遠遠不夠滿足正常使用,當時的個人電腦產品生命周期尚于導入期,個人電腦使用者首要消費決策因素的不是他的電腦漂不漂亮,而是電腦跑起來性能如何,而”是否漂亮”這個決策維度是相對不重要的,所以人們不樂意花同樣的價格買到性能更低的產品,因為當時性能並不夠用。除非可以以同樣性能的電腦的價格出售,但有點商業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加上競爭六力中的”互補產品”里,當時Mac的生態策略非常失敗,開發門檻是1W美金,于是Mac只有少量公司做得起軟件,只有小眾精英使用。要知道當年1W美金不是小數目,與此同時Window是免費開發。
并不是說喬幫主的價值觀不好,而是在那個年代,性能是必要條件,外觀是非必要條件,市場階段還沒合適。
當市場階段遷移,性能已經發展到滿足及超越人們正常使用(現今),消費者的評價維度開始轉移,開始由”是否夠用”轉到”是否好看”等維度,喬幫主回歸后的這次iMac贏了,同時喬幫主崇尚極簡主義,臃腫的產品線讓人不知道選擇哪款好,大刀闊斧地砍剩四條產品線,同時集中資源。這都是價值觀的體現。
后來喬幫主受<創新者的窘境>一書影響,開始知道要控制成本而不是瘋狂追求完美了…
文化差點毀了當年的蘋果,文化也成就了今天的蘋果。
共有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