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領導力”源于上世紀西方管理學者提出的“invisible leadership”,即“看不見的領導”,也可譯為“無形領導”。
在西方,“隱形領導”一般包含共同的驅動目標、個體成員對目標的崇高信仰和感情投入、匯聚集體力量的人力資源、超越個人利益的意愿等方面的含義。
我們可從領導力的構成、本質和實施途徑出發,在拓展“隱形領導”含義的基礎上,從“隱形領導力”這一角度對領導力作出一些新的闡釋。
交廣國際管理咨詢認為,“隱形領導力”作為一種文化力,構成領導力的靈魂;作為一種影響力,體現領導力的實質;作為一種領導魅力,是實施領導力的主要通道;作為平民化領導力,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保證。
許多優秀的領導干部如焦裕祿、孔繁森等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公仆情懷、求實作風、奮斗精神和高尚道德情操,正是這種可稱之為隱形領導力的無形力量。
關注隱形領導力的開發,對于提升領導境界和領導成效,意義重大。隱形領導力的開發,首先要重視領導文化建設,提升領導認知力。
任何領導力都是認知力、決策力和執行力的統一。“隱形領導力”正是指認知力這一層面的領導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隱形領導力”是一種文化力。作為文化力的“隱形領導力”是一種領導觀、領導文化。
所謂領導觀,即領導理念,是領導行為的指導思想,在領導活動中起著統攝作用。隱形領導力的開發,首先要培養正確的領導人才觀、群眾觀、政績觀、權力觀,以及大局思維、創新思維、系統思維、發展思維、謀略思維等科學的思維方式。
以領導文化為底蘊的領導觀,對領導力的形成起著核心作用,形成領導力的精神力量、文化底蘊。相對于有形的決策力和執行力,文化力是一種看不見的,即隱形的領導力。它雖然看不見,卻是領導力的靈魂,在領導力的構成中,不可缺少。看過本文的人還看了《敏捷領導力:不確定環境下解決問題的重要領導能力》
共有 0 條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