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更快速度
就像馬化騰所說:「很多巨頭,在沒有任何預兆下突然斃命,甚至你還能摸到體溫。」
這種危機感,讓馬化騰在管理中處處貫徹時不我待的原則。
當時,騰訊有三個團隊同時做微信,規則很簡單,誰先做出來,誰就上馬。
結果大家都知道,張小龍的名字載入史冊。另兩個團隊的名字,無人知曉。而其中的成都團隊,僅僅晚了一個月……
正如EDS創始人羅斯·佩羅所說:「我們成功的秘訣就是,預備、發射、瞄準」。
別人驚訝的問到「難道你們不先瞄準?」
羅斯·佩羅回到:「哪有時間先瞄準?我們都是一邊打一邊瞄準......」
2-追求卓越
大前研一在《專業主義》中所講,真正的專家,不是技術高超,而是「向上帝發誓,以此為職業」,因為專家的詞源「profess」便為此意。
還在說「慢工出細活」嗎?不是說「欲速則不達」嗎?
這些話放在過去可行,但放在當下,可能要改寫,也許變成「快工還要出細活」和「要速度,還要使命必達」更合適。
當下是一個極端的時代,星云密布的協同網絡、快如閃電的傳播速度、貼身肉搏的卡位競爭,這些要素疊加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天然的過濾器,只留下既快又好的企業和人。
前段時間,「小米槍戰」突然火了,結果網易只用了兩天時間,也開發了一個類似游戲:「荒野求生」。而騰訊只用了一周,就在「全民槍王」中嵌入了「荒島特訓」模塊。
「兩天、一周」,寫出個像樣的PPT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開發出如此大型的游戲,速度另人咂舌。
更不可思議的是,無論網易還是騰訊,游戲設計得幾乎毫無瑕疵,他們并沒有因為速度而犧牲了質量。
3-激發賦能
近期,一本商業書籍炙手可熱,名字叫《原則》,由著名的「橋水集團」創始人達利歐撰寫。
他提出的「shaper」一詞也廣為流傳,歐達利極度推崇Shaper型人才。
那么「shaper」是什么意思呢?
在《原則》中文版中,將此詞直譯為「塑造者」。
其實,「shaper」一詞來源于「貝爾賓」的團隊角色理論,其中說到團隊中,有一種特殊人才,他們的特長是賦能他人,來共同實現某個目標。
所以,「shaper」譯為「賦能者」也許更為合適。交廣國際
管理咨詢的slogan即是“激發賦能”,是傾力激發企業潛力,賦能與人,攜手共創之意。